不久的將來,人們再到超市里購物將不再需要一件一件的掃描商品上的條形碼進行結賬——只要提著口袋走過感應器,RFID(無線射頻)電子標簽就能讓所有商品信息一次被全部讀取到電腦中;
對企業而言,貨物從工廠運到儲運中心再到零售商手中,將可以避免4%的平均損失——RFID的防盜功能可以讓貨主隨時查詢到貨物所在的位置和狀態;
在港口碼頭,當上百個大型集裝箱運抵碼頭的時候,人們不需再逐個清點,集裝箱只需經過裝有讀取數據裝置的大門,一切相關數據都可以自動進入電腦系統——RFID的非接觸式讀取方式將為物流行業提高效率起到劃時代的作用;
由于它的不可復制特性,它還可以應用在藥品標簽上、演唱會的門票上起到防偽作用……
公安部科技委的李潤森則告訴本報記者:“此次全國人民換發的第二代身份證其實使用的就是RFID技術——我們自己的技術。”
然而從很多方面看,RFID還處于一個剛剛起步的新興階段,目前RFID還不存在統一的代碼、頻率或標準:在代碼方面,UID是日本最主要的標準,而電子產品編碼(EPC)標準則在歐美占據了統治地位,此外美國國防部也已經開發了獨立的標準。
“這些標準都是ISO認可的,是在不同頻段上的標準,統一的標準目前還沒有。”日立(中國)有限公司μ解決方案事業部部長井村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有的是只讀的,有的是可讀可寫的。各個廠家在不同的頻段上支持不同的標準。現在,日立正在三個頻段上有自己的優勢——其中之一是沃爾瑪將要采用的。”
井村亮表示,全套解決方案中應該包括芯片、天線、讀卡器和軟件以及存儲數據的服務器。前不久舉行的IPv6高峰論壇入場券就采用了日立發明的目前世界上最小的RFID芯片“μ-chip”。
目前人們已經認識到,統一的公開化標準是這種新技術能得以推廣和運用的必然要求,然而全球化的市場以及各國的主管機構應如何協調標準以及標準之后的利益和主權?單一的標準是否可以成為這種技術在全世界得以推廣的必要條件?又是否存在一個能讓各種標準得以互相兼容的空間?而它在成本、安全等方面的瓶頸同樣尚在等待一個恰當的解決途徑。
標準背后
現在,各方翹首以待的就是中國RFID頻段標準的劃分。
“當前需要我國主管部門盡快確立我國商品編碼及網絡管理制式標準,是采用美國EPC系統還是建立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D-NPC系統和商聯網,這涉及國家信息安全及經濟情報和國家主權尊嚴。”信息產業部科技司十進制網絡標準工作組總工程師謝建平告訴記者。
他認為,如果我國物流產業采用美國EPC的識別體系和技術規范,定會采用美國的中央數據庫和解析服務器等相關設施,由于中國有大量出口商品,與美國信息管理系統的互聯互通就不可避免。因此,我國企業的商品信息——包括產品產量、進貨及銷貨渠道、生產成本等對美國EPC Global 公司而言已無密可保,這必將會對我國政治、經濟、企業和個人的隱私帶來嚴重的安全信息隱患。
“由于EPC系統的知識產權由美國EPC全球中心擁有,作為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基地,中國企業既要付錢買標簽,還要交納EPC會員費和‘物聯網’費,每年將有幾百億美元的費用流出中國。”謝建平表示,“另外,EPC與物聯網未能照顧中國國情,如一維條碼等在互聯網上的應用,以及利用該系統進行防偽和發展現代服務業問題,都沒有考慮我國的實際應用。由于核心技術及知識產權都掌握在EPC全球中心手中,我國很難做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修改。”
如果采用電子標簽應用最發達的歐美標準,我國EPC物流業所有電子標簽——數百億美元產業中最核心、最關鍵部分:編碼規則、傳輸協議、中央數據庫等的游戲規則只能跟隨EPC全球中心來制定,而且我國物流業的發展戰略將也只能依附于美國的EPC系統。
EPC系統的主服務器在美國,EPC將設立全球惟一的數據同步注冊處,與EPC用戶的數據同步。這意味著,一旦美國的主服務器發生意外,我國的國民經濟活動將受到嚴重影響。
而標準之后的商業利益則更巨大。
按照謝建平的推算,如果采用EPC標準,除域名費用外,中國每年還要向美國交納大量的信道通訊費用。其中,在EPC網站上注冊一電子標簽號碼每年收0.5萬至4萬元人民幣。
“他們所說的電子標簽號碼其實就是一個三級域名,在中國注冊僅需300元左右。”謝建平說。
在此基礎上,如果按中國有6000萬戶大小企事業單位、個體業主和具有商業行為的自然人計算,即便每年平均收取1萬元人民幣,中國的代理商每年就會收取人民幣6000億元,如果按照國際慣例,代理商只得20%的利益,那么我國每年將流失4000億人民幣。
“事實上,目前我國已經擁有自主知識核心產權的‘D-NPC與商聯網’,將發揮作為中國流通商品領域虛擬大門的獨特優勢。”謝建平表示,“它采用了中國自主開發的技術,可以為中國大陸、港、澳及亞太地區及歐美國家提供網絡信息數據交換解析服務,也可以疊加在現有網絡上提供無間隙服務。”
商業困境
RFID以其方便快捷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各國的專家也都在為它的到來而做著各種準備——尤其是中國,正在成為RFID標簽生產最被看好的生產基地。
但是,香港Trety公司財務總監黃富錦此次來內地尋找一家合適的標簽供應商的希望恐怕已經落空——盡管手中已經握有來自歐美的約1億個RFID標簽的訂單,但大陸供應商普遍在39美分的成本與他所希望的10美分實在距離太遠。
“問題在于中國的RFID標準還沒有定下來,內地還沒有形成規模生產,勞動力成本優勢無法體現。”黃富錦認為。
成本問題不解決,誰來買單就成了RFID推廣過程中最大的障礙。
沃爾瑪以自身強勢的商業分銷地位迫使其供應商使用RFID的做法已經遭到一些供應商的抵制,而消費者更不愿意為商家用來控制物流的電子標簽付費。“他們只愿意為能幫助自己了解產品屬性——例如提供食品生產日期、產地以及商品成分等信息的標簽付費。”井村亮說。
然而,作為弱勢群體,最終的成本仍舊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另一個瓶頸就是人才——一旦RFID大面積應用,人才缺口將難以在短期內彌補。”記者從實華開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裁歐陽宇那里了解到,該公司剛剛與美國RFID解決方案公司(一家致力于通過無線鏈接傳遞可靠RFID數據信息專業化公司)達成合作,培訓國內RFID專業人才,可以提供通過國際供應鏈教育聯盟¬ISCEA認證的RFID培訓課程。